2008年8月2日 星期六

語言治療

作者:陳家寶

原載於2008年8月份普明快訊


醫學界有這樣的一個案例:大家都知道中國人口不斷膨脹,國家為了要減低糧食的需求,就積極推行計劃生育,但這政策的推動,在農村裏並不十分成功,因為農民都希望多生小孩,以提高生產力,同時他們對於避孕的知識,亦非常貧乏。有見及此,衛生部門會定期派醫護人員到各地教授避孕常識。有一次,一位女醫護人員為一位農民介紹如何使用避孕套,為了令她的病人知曉正確的用法,她把避孕套從密封的包裝裏拿出來,套在自己的手指頭上,來講解避孕套的用法。隔了一段時間,這位醫護人員重返當地探望那位農民,卻發覺他又多了一個孩子。她以為他並沒有採取避孕措施,但在詳細追問後,才知道他誤會了避孕套的用法,因為他把避孕套放在手指頭上使用。這一個案例,我們不需要真的去考究它的可信性,因為教授告訴我們這個例子的目的,就是告誡醫護人員,要小心在意語言的用法,和與病人溝通的重要。


語言在人類的生活中,和歷史文化的進程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語言的進化,亦是人類可以成為萬物之靈的原因。動物聲音最原始的價值,是作為性別“身份證”標誌召喚異性,在視覺不便時,叫聲可以表達自己的存在,甚至表明關於方位、距離、移動、是否成年和強壯等資訊。隨著神經系統的進化和經驗積累,動物行為不斷複雜化。高級動物的叫聲衍生出了恐嚇同性競爭對手和天敵,召喚子代、母代和同族等功能。完全不懂語言的嬰孩召喚父母,都強調了自身的存在,並暗示某種要求和希望。人類的社會越複雜,語言就變得越繁複,醫護人員若不懂得病人的語言,就不可能了解病人的病況,不善於用病人的語言來表達,就不能安撫病人。在很多情況下,同一件的事情,不同的表達方式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現在很多醫療上的訴訟,在某程度上可說是因為溝通上出現問題而產生的。


在醫學用詞上,若選擇適當,很大程度上可以紓緩病人的情緒。好像用「思覺失調」來代表年青人所患上的早期精神分裂病症,除了會減少標籤效應外,更易於鼓勵病患者求診。如照顧臨終病人的服務,以前用「善終服務」這個名字,但由於可能令病者感覺到接受這類服務,就等於接受死亡,同時有病人擔心會被醫護人員遺棄,所以現在就改用「寧養服務」這名稱了。


語言的運用,在病人接受心理輔導時,就顯得更為重要。很多心理輔導或心理治療的概念和技巧,都是本於英語體系,所以在本地進行治療時,在表達上和語言的運用上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同時在效能上亦可能大打折扣,這就是為甚麼近年來有很多學者提出本土化的原因。中國人的文化,備受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影響,很多時都表現在日常生活的用語上,好像根器、享福、四大皆空、冤冤相報、放下、平常心等用詞,都與佛教有關,所以輔導員在進行心理輔導時,多少要對中國文化和本土文化有一定的認識,才能事半功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