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日 星期三

無私的奉獻(作者:李紫珊)

原載於2003年10月《普明快訊》

於今年初,我們幾位普明的義工朋友,懷著學習的心情,參加了由地區協調委員會及社會福利署贊助的第三屆義工大學課程,該課程亦是荃灣及葵青區推廣義工服務計劃之一。

今次主辦機構的主題是“無私的奉獻 ”,課程安排義工分成不同組別,每組義工都可以自由選擇不同的社會問題為題目。我們組員鑑於香港正面對嚴峻的經濟,社會不停轉型,加上政策朝令夕改,大部份香港人疲於為生計煩惱,大家都面對很多有形和無形的壓力。因此我們認為精神健康是非常重要,於是就將服務內容專注在這個題目上了。

我們八位組員過往從未共事過,一切就由零開始,一步一步的探討、研究、接納、分工。當中大家面對意見不同的時候,都能夠聆聽和接納對方,彼此之間也能夠擴開心霏地正面的分析和處理問題,無論「困難」、「容易」也和它們握握手,說聲「你好」。

終於這個夢幻組合也就完成了“精神健康繽紛FUN”的講座。當中邀請到很多嘉賓義工,包括由會長引薦精神科醫生、資深社工和一群小朋友、大朋友……等等,不能一一盡錄。除了萬分感謝支持外,真是無言感激。感受到大家發心後的力量是那麼強大的。

原本安排在三月尾的畢業禮,因受到非典型肺炎肆虐順延至六月才舉行。在畢業禮上,我們得了一個非常意外的大獎……「無私的奉獻」小組比賽冠軍。透過這次課程,除了結交到多位熱心、真誠及積極的朋友外,更使我學懂了「先接納、多欣賞、快聆聽、要扶持。」的道理。

由「心」的一個笑容,一聲多謝,都能使世界更和睦;當中真會發覺身邊滿是好人好事;也和它們握握手,說聲Hi吧!

「欣賞別人,善待自己,坐言起行,快樂一生。」


2003年9月1日 星期一

五觀堂的意義(作者:淼洪)



五觀堂其實是齋堂,是進食的地方,但為何有五觀之想?


我們常在雜誌(甚至是電視黃金時段節目)見到食物介紹,標榜食物的色香味,勾起我們對食物的無限欲望。其實我們身體不可能沒有食物補充養份,如嬰兒餓就會
本能地呱呱大叫。但是現在社會已將食物包裝不只是「醫肚」的東西這麼簡單,有時觀察人們閱讀精美的飲食譜雜誌的表情,就像是看一本「色情雜誌」無異,不同
的只是前者是勾起我們的食欲,後者是性欲!


佛教有所謂食存五觀,提醒出家人對吃食物時應存的五種態度,其實如果我們在家人亦可將此作為修行的一部份,保持一份收斂,不揀擇、不眷戀食物色香味的心態,我們亦可豁然自在!五觀分別為: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當知所有食物得來不易,單是米飯也需要眾多人和其他條件共同成就,所以我們要有一份惜福感恩之心。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檢討自己的德行,是否具足戒定慧三學,以接受食物的供養。藉此警醒我們要精進修行,保持一份慚愧之心。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時時提防自己,不要眷戀食物的美味,不要起貪心。要知一切飲食皆為眾緣合和。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應將饑餓看成一種疾病,而食物只是治療饑餓病的藥物。所以吃東西只是為了治病,而不是為滿足口腹之欲。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為了成就法的道業,所以我才接受食物來令這個色身可以繼續修行,要保持一份精進心。。


或許,有人會說,連吃飯也不能輕輕鬆鬆,未免有失人身樂趣?其實以上的看來似束縛,其實是令我們可以更加輕鬆自在地面對食物。君不見飲食雜誌通常有刊登減肥廣告,我們為了數十分鐘的口欲,便心存後悔,更要嚷著要瘦身減肥,那未免有些諷刺!好像我們是食物的奴隸!


2003年8月1日 星期五

義工聚餐的隨想(作者:徐菊玲)

原載於2003年8月《普明快訊》


一年一度的普明義工聯誼聚餐,今年已於六月二十一日晚
上,假奧海城一餐廳舉行。一如以往,前來參加的義工人數眾
多,大家都帶著輕鬆的心情,親切的笑容地出席每年一次的聚
餐活動。


能夠參與今次的義工聚餐實在令我有不少感觸,大家都知
道在這三個月裏,香港經歷了一場驚世的大災難 — 一種從
未發現的病毒“非典型肺炎”肆虐香港。病毒令大家驚慌失措,
擔心受怕,但是香港畢竟是一個曾經面對不少逆境的大都市,
憑著香港人的齊心協力,終於成功衝出這個困局。


這一次與非典型肺炎病毒的抗爭中,香港人再一次發揮了
無比的智慧、勇氣和信心。在最前線我們有一批大無畏,為搶
救他人生命可以犧牲自己的偉大醫務人員,致於在社區內,大
家都互助互愛,同心合力保持社區環境清潔和注重個人衛生。
在大家群策群力,堅持不懈的努力下,非典型肺炎的病毒終於
得到控制和遏止,今日我們才可以齊齊除下口罩,笑臉重現的
來到參加這次聚餐。


經歷了非典這場病毒,使我們深深體會幸福並不是必然的,
就像這樣的義工聚餐,在往年是很平常的一項活動,但在前一
段日子,由於非典病毒的影響下,妨礙了我們許多正常的生活
和活動,當義工知道聚餐如期舉行,大家都懷著異常珍惜和感
恩的心情赴會,因此在整個聚餐過程中,大家都特別投入參與
由不同組別義工朋友盡心安排的活動裏。


人只有經歷了逆境和困難,才能使我們在當中不斷學習和
成長,非典型肺炎亦讓我們體會到"人生無常"這個道理,它令
我們更珍惜眼前的每一事、每一物及每一個人,珍惜生命中的
每一刻,去做利人利他的事。


我很感恩普明佛學會,它像俗世中的一道清泉,使每一位
義工有機會接近佛法,聽聞佛理,身體力行地行菩薩道,更感
恩普明佛學會讓我們每一位義工有機會幫助社會上弱勢的一群,
去愛護和關懷他們,使我們每一義工可以燃點自己生命中的光
和熱,燃亮自己,照耀他人。



衷心地希望,在未來的一年,在以後的許多年……我們都
可以再次相聚。


2003年3月1日 星期六

希望在明天 (作者:陳家寶)

原載於2003年3月《普明快訊》


看了一輯電視廣告:一群小孩子前往踢足球,剛巧碰上下大雨。其中一位小朋友
感到很失望,但另一個小孩則安慰他,說可以明天再來。天氣在第二天真的好轉,陽
光燦爛,孩子們在足球場上奔馳,玩得很開心。昨天在天氣轉壞時而感到失望的那位
男孩,問他的朋友:「為什麼你知道今天的天氣會好轉呢!」他的朋友答道:「我是
不知曉的,不過,我相信希望在明天嘛!」這是政府拍攝的宣傳短片,不時在電視上
播放,目的是希望市民大眾在看過廣告後,可以激勵自己的鬥志,對明天充滿希望。


香港社會近年經濟不景,整個社會在轉型,各大企業相繼裁員減薪,令社會上瀰
漫著悲觀的氣氛。受到社會悲情氣氛的影響,加上經濟不景氣,社會上各階層的矛盾,
自然加劇,容易產生磨擦和紛爭,而這些問題,亦導致不少家庭糾紛。對於年輕人或
在精神、情緒上有問題的人來說,環境的變化會成為催化劑,令他們更難適應,而做
成很多家庭和社會上的悲劇。其實,當人在面對困難、彷徨無助時,有時只要有途徑
讓他們宣洩,令他們知道有一線生機,很多悲劇都是可以避免的。


窮途末路的人,或人在情緒低落時,都可能會刻意地把問題隱瞞,或羞於啟齒,
而不會與他們的至親或朋友傾訴。他們這時候最需要的,是專業的心理輔導,所以政
府和社會上的志願機構,應多注意這方面的工作。社會上對於各方面的問題,應作廣
泛的討論,提供積極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傳媒應發放更多正面和積極的信息,而
不要只是著重負面的報道,令人人明白,只要肯努力,明天是充滿希望的。


佛教講求心靈上的修養,佛陀在世時,就是憑著宣揚佛法,對眾生進行心理輔導,
而拯救了不少當時社會上被遺棄和被剝削的群眾。在當時的佛教團隊內,有很多是奴
隸,甚至有妓女。現世的佛教徒,應向佛陀學習,多辦福利事業,來攝受各階層的眾
生。特別在這個時刻,社會動盪不安,佛教徒要站在最前線,利用佛法來滋潤眾生的
心靈。經濟不景,雖然會影響物質生活的水平,但若果大家在精神生活上多下點功夫,
多關注精神上的滋養,很多悲劇是不會發生的。


當人在情緒低落時,本身的宗教信仰,可以發揮其功用,作靈性上的治療,但若
果在這時刻才接觸宗教,利用宗教來幫助他,則可能生效不大。對於在苦海中
的人來說,當前的急務,是解決眼前的困境,而他們最信任的,自然是打救他
們的人。佛度有緣人,佛教徒需要多作福利事業,用實際行動來解除眾生的生
苦,如辦學、照顧老弱孤寡、做青少年輔導工作或扶貧等。藉著解決眾生生
活上的困難,來誘導眾生。佛教徒應身體力行,發揮「行佛」的精神,要
充分實踐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的菩薩道。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身體語言
已是弘法的最好工具,而最重要是明白到,佛陀的教誨,只說不做是不
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