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月1日 星期二

一個好人(作者:陳家寶)

原載於2002年1月《普明快訊》



有一間保險公司為了推廣保險從業員的專業形象,連續拍了幾輯
廣告,以「一個好人」作為主題賣點。廣告裏描述有人會為素未
謀面的孕婦截的士,下雨時會把雨傘讓給有需要的人,甚至會在
小巴上為睡覑了的乘客整理頭髮。這些片段大收宣傳之效,成為
城中茶餘飯後討論的焦點,但不是因為情節感人肺腑,而是觀眾
覺得這些橋段可笑,他們不相信現實裏有這些「好人」。若果世
人對這些「好人」的形象也不接受,對於佛經上所說菩薩捨已為
人的事蹟,就更難理解了。


現世佛教的始創者,歷史上的佛陀「釋迦牟尼」,在未降生到這
個世上前,就已生生世世為菩薩,行菩薩行,救度無量眾生。佛
陀這些前生的事蹟,散見於各經教中,亦詳見於巴利文經典《大
事》和覺音論師所撰的《因緣記》裏,其中《大事》的第一部分
,就是記述佛陀前世作為菩薩在燃燈佛和其他過去佛時期的生活
。佛陀的前生事跡,其中一宗廣為人道的就是「捨身飼虎」的慈
悲行為。


從前有一位名叫摩訶薩埵的王子,與兩位皇兄一同到山上遊玩,
三兄弟在一個山洞裏發現了一隻母老虎和牠所生的七隻小虎,因
為捱餓而瘦得幾乎爬不動了。幾位王子生起了憐憫之心,商量覑
如何去拯救這些老虎。三王子摩訶薩埵心裏想著:「我對於眾生
,不曾有過一點幫助,為什麼我不能捨身救虎呢?」。王子心中
立下了這個決定,為了怕兩位兄長阻撓,於是利用說話把他們打
發回宮,之後他就脫了衣服,睡在老虎身旁,希望老虎來咬他。
可憐的老虎們,餓得連咬人的氣力也沒有了,王子只好用竹片剌
傷自己的脖頸,讓血液流出來給老虎們飲用。老虎恢復力氣後,
就把王子吃掉了,只剩下一堆白骨。


有人會說「捨身飼虎」的事跡只是一個寓言。有人會認為這位王
子愚昧,老虎是食人的猛獸,殺牠還來不及,竟然還要救牠,這
是有違常理的,但菩薩當時心中只體會到這群老虎因飢餓而面臨
死亡的威脅,感受到生命的可貴,所以無論對像是好是壞,都決
心施以援手。有人認為可以用其他動物去餵飼這些老虎,但為了
要拯救生命而犧牲另一些生命,這樣是有違菩薩道的精神,所以
王子就只有犧牲自己了。這「捨身飼虎」的事跡來自「菩薩本生
鬘論」卷一,主要是指出菩薩要有「第一義施」的精神。


菩薩行菩薩度,行「布施」,對於眾生來說,自然是一個好人。
「布施」就是給予,無條件的給予而不要求回報,把自己的所有
贈給那些需要的人。行「布施度」就是破除執著的最好方法,可
以將自己的一切與別人分享,自然就是實踐「放下」的好時機了。


布施包括財施、法施和無畏施。「捨身飼虎」的事蹟是闡明「第
一義施」的精神,如「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所說:「復次第
一義施者,菩薩摩訶薩以清淨心於自身手足皮肉骨髓,頭目耳鼻
乃至生命以用布施心無吝惜,以此功德願與一切眾生於當來世得
佛金剛不壞之身。」第一義施之外,還有所謂「大施」。如上經
所說:「言大施者,菩薩摩訶薩於所愛敬貞順妻妾,以及端正孝
友男女,愛無雙者以用布施。」有人會詬病這「大施」的行為,
但其實菩薩在未得到父母、妻子、家人的同意時,是不應該輕易
施予的。


很多人會質疑這「第一義施」與「大施」,宗哈巴大師的「菩提
道次第論」內說:「菩薩應該知道何種布施是不應該和不清淨的
。」。菩薩行布施並非不用理智,不辨好惡,不顧後果的一味濫
施,就傳統的佛教觀點來說,「大施」與「第一義施」,乃是證
得「空性」的地上菩薩才能施行的,未證得空性的菩薩是不許可
有這些行為,但這種捨己為人、無施無求的精神,則是每一個佛
教徒所應該學習的。


「第一義施」與「大施」並不是人人可以做得到,但佛教徒對於
捐贈器官的行動則應鼎力支持。你可能沒有錢財去布施,可能沒
有時間去幫助別人,但每一個人都有有用的器官可以捐贈給他人
。中國人有「死後有全屍」的觀念,但信佛的人應打破這個傳統
枷鎖,因為在生時尚且要捨棄對身體的執覑,何況死後。佛教徒
也不應該理會接收所捐贈器官的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因為生命對
所有人來說都是可貴的。有人擔心死後捐贈器官時,進行器官切
割手術會影響修行,阻礙往生淨土,其實這正是實踐布施,放下
對現世的執覑,修行佛法的好機會,所以不應該有這樣的顧慮的。


行布施度是一個好人的應有條件,希望每一位佛教徒坐言起行,
馬上去簽署捐贈器官卡,踏出實踐布施的第一步,把捐贈器官這
個心願告訴你的家人,讓他們了解你的心意,在臨終時幫助你完
成這善行吧!